“上古之什补亡训传十三章 上古(唐·顾况)”诗词文言文古文解释,“上古之什补亡训传十三章 上古(唐·顾况)”成语文原文解释

2024-12-23 13:57:16 诗词文解答 admin

上古之什补亡训传十三章 上古(唐·顾况)
释义 上古之什补亡训传十三章 上古(唐·顾况)  上古,湣农也。遐哉上古,生弃与柱。
句龙是生(一作氏主),乃有甫田。
惟彼甫田,有万斯年。
开利之源,无乃塞源。
一廛亦官,百廛亦官。
啬夫孔艰,浸兮暵兮,申有螽兮。
惟馨祀是患,岂止馁与寒。
啬夫咨咨,䅎盛苗衰。
耕之耰之,袯襫锄犁。
手胼足胝,水之蛭螾。
吮喋我肌,我姑自思。
胡不奋飞,东人利百。
西人利百,有匪我心。
胡为不易,河水活活。
万人逐末,俾尔之愉悦兮。
  左车二章之一 其二(唐·顾况)
  押敬韵左车,凭险也。震为雷,兄长之。左,东方之师也。凭险不已,君子忧心,而作是诗。左车有庆,万人犹病。
曷可去之,于党孔盛。
敏尔之生,胡为波迸。
  左车二章之二 其三(唐·顾况)左车有赫,万人毒螫。
曷可去之,于党孔硕。
敏尔之生,胡为草戚。
  筑城二章之一 其四(唐·顾况)筑城,刺临戎也。寺人临戎,以墓砖为城壁。筑城登登,于以作固。
咨尔寺兮,发郊外冢墓。
死而无知,犹或不可。
若其有知,惟上帝是愬。
  筑城二章之二 其五(唐·顾况)筑城奕奕,于以固敌。
咨尔寺兮,发郊外冢甓。
死而无知,犹或不可。
若其有知,惟上帝是谪。
  其六 持斧(唐·顾况)
  押陌韵持斧,启戎士也。戎士伐松柏为蒸薪。孝子徘徊而作是诗。持斧持斧,无剪我松柏兮。
柏下之土,藏吾亲之体魄兮。
  其七 十月之郊(唐·顾况)十月之郊,造公室也。君子居公室,当思布德行化焉。十月之郊,群木肇生。
阳潜地中,舒达句萌。
曀其蔚兮,不可以游息。
乃熂蒺藜,乃夷荆棘。
乃繇彼曲直,匠氏度思。
登斧以时,泽梁蓁蓁。
无或夭枝,有巨根蒂。
生混茫际,呼吸群籁。
万人挥斤,坎坎有厉。
陆迁水济,百(一作万)力殚弊。
审方面势,姑博其制。
作为公(一作宫)室,公(一作宫)室既成。
禦燥湿风日,栋之斯厚。
榱之斯密,如翼于飞。
如鳞栉比,缭以周墉。
墄以崇阶,俯而望之。
矗与云齐,啸玞珷玞。
藻井旋题,丹素之燝兮。
椒挂之馥兮,高阁高阁。
珠缀结络,金铺烂若。
不集于鸟雀,绘事告毕。
宾筵秩秩,乃命旨酒琴瑟。
琴瑟在堂,莫不静谧。
周环掩辟,仰不漏日。
冬日严凝,言纳其阳。
和风载升,夏日郁蒸。
言用于阴,凉封飒兴。
有匪君子,自贤不已。
乃梦乘舟,乃梦乘车。
梦人占之,更爽其居。
炎炎则移,皎皎则亏。
木实之繁兮,明年息枝。
爰处若思,胡宁不尔思。
按: 一本有乃鼓二字  其八 燕于巢(唐·顾况)燕于巢,审日辰也,燕不以甲乙衔泥。燕燕于巢,缀葺维戊。
甲兮乙兮,不宜有谬。
飞龙在天,云掩于斗。
曷日于雨,乃曰庚午。
彼日之差,亦孔斯丑。
昔在羲和,湎淫不修。
我筮我龟,莫我告繇。
胤乃征之,彝伦九畴。
君子授律,是祃是禷。
三五不备,罔克攸遂。
惠此蒸人,毋废尔事。
尔莫我从,维来者是冀。
  其九 苏方(唐·顾况)苏方,讽商胡舶舟运苏方,岁发扶南林邑,至齐国立尽。苏方之赤,在胡之舶。
其利乃博,我土旷兮。
我居阗兮,我衣不白兮。
朱紫烂兮,传瑞晔兮,相唐虞之维百兮。
  其十 陵霜之华(唐·顾况)陵霜之华,伤不实也。陵霜之华,我心忧嗟。
阴之胜矣,而阳不加。
坱轧陶(一作大)钧,乃帝乃神。
乃舒乃屯,烈烈严秋。
熙熙阳春,职生有伦。
今华发非其辰,辰属东方之仁。
遐想三五,黄帝登云。
尧年百馀,二仪分位。
六气不渝,二景如璧,五星如珠。
陵霜之华兮,何不妄敷。
  其一十一 囝(唐·顾况)囝,哀闽也。囝生闽方,闽吏得之。
乃绝其阳,为臧为获。
致金满屋,为髡为钳。
如视草木,天道无知。
我罹其毒,神道无知。
彼受其福,郎罢别囝。
吾悔生汝,及汝既生。
人劝不举,不从人言。
果获是苦,囝别郎罢。
心催血下,隔地绝天。
及至黄泉,不得在郎罢前。
评注《蔡宽夫诗话》
呼儿为“囝”,父为“郎罢”,此闽人语也。顾况作《补亡训传》十三章,其哀闽之词曰:“囝别郎罢心摧血。”况善谐谑,故特取其方言为戏,至今观者为之发笑。《唐诗归》
钟云:冤号满纸(“彼受其福”句下)。又云:以其俚朴,反近风雅。谭云:缭绕之音,绝是乐府。《唐音癸签》
此为唐阉宦作也。唐宦官多出闽中小儿私割者,号“私白”。诸道每岁买献之于朝,故当时号闽为中官区薮,备载唐书《宦官传》。时中贵人初秉权作焰。况诗若怜之,亦若简贱之,寓有微意在。《载酒园诗话》
如顾况《哀囝》诗颇鄙朴。《晚唐诗善鸣集》
一语一答,酸入心脾。作诗能引人泪下,方是至情所感。《唐诗快》
此岂治平之世所宜有乎?今日闽中固不闻有是也,何唐时风化殊绝乃尔。《唐诗别裁》
闽童亦人子,何罪而遭此毒耶?即事直书,闻者足戒。《唐诗鉴赏辞典》
唐代的闽地(今福建),地主、官僚、富商相勾结,经常掠卖儿童,摧残他们的身体,把他们变为奴隶。《囝》就是这种残酷行为的真实写照。
诗人首先叙述闽童被掠为奴的经过。前三句交代了这种野蛮风俗盛行的地区(闽方)、戕害闽地儿童的凶手(闽吏)以及戕害儿童的方式(绝其阳),极其简练。然后叙述奴隶的痛苦生活。诗人没有列举具体生活事例,而只是并列摆出一种极不公平的现象:奴隶为主人“致金满屋”,本应受到较好的待遇,然而却被视如草木,受到非人待遇。金,极言其贵;草木,极言其贱。一贵与一贱,两相比照,揭露奴隶所受待遇的不合理,写出了奴隶生活的不堪忍受。
诗人并没有停留在这一般的叙述上,接着又透过这一生活现象,把笔触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揭示出奴隶们的满腔怨愤:“天道无知,我罹其毒。神道无知,彼受其福。”悲惨的身世,痛苦的生活,使他们的怨愤非常之深,以致连封建社会里视若神圣的“天道”和“神道”,都被他们诅咒起来──都是上天和神灵无知,才造成如此不公平的世道!这里“彼”“我”对举,形象地揭示出对立的阶级关系──奴隶主们之所以能够大享其福,正是建筑在奴隶遭受荼毒的基础上的。这四句心理描写,真实地反映了奴隶们的思想感情。
以上是对奴隶一般生活境遇和痛苦心理的描绘。“郎罢别囝”以下,诗人抽出一个具体场景,用细腻的笔触描写囝被掠为奴,同郎罢分别时父子痛不欲生的情景。
诗人把囝同郎罢的心理对照来写,笔墨摇曳多姿,错落有致。写郎罢,处处从他违反常情的心理着笔。在封建社会,人们都希望人丁兴旺,又由于重男轻女的习惯,尤其希望生男孩。可是这位做父亲的却后悔不该生男孩,生下后更不该养育他。这看来很“反常”。然而,正是从种“反常”中,才表现了他的断肠悲痛和对孩子的深爱。“人劝不举”一语更进一步说明,受这种野蛮风俗之害的,绝不是一家一户的个别现象,闽地人民受害之惨,受害之广,使人人都心怀恐惧。写囝,则是着力刻画他对郎罢的依恋,完全是小孩子的心理。这种对照的心理描写,生动细致地刻画出父子相依、不忍分离的骨肉亲情。而造成生离死别、痛不欲生的,却正是那些掠卖儿童的人。所以,这种描写既是对苦难人民的深厚同情,也是对残民害物者的愤怒控诉。
诗人在这首诗的小序中说:“哀闽也”。对闽地人民的不幸遭遇表示同情,却通篇不发一句议论,而是用白描的手法,把血淋淋的事实展现在读者面前,让事实来说话,产生了雄辩的力量,因而比简单的说教内涵更丰富。诗人继承《诗经》的讽谕精神,形式上也有意仿效诗经,取首句的第一个字为题,采用四言体,并且大胆采用了闽地方言如“囝”“郎罢”入诗,使诗歌在古朴之中流露着强烈的地方色彩和浓郁的生活气息。
(张燕瑾)  其一十二 我行自东(唐·顾况)我行自东,不遑居也。引用典故:烛龙 我行自东,山海其空。
旅棘有丛,我行自西。
垒与云齐,雨雪凄凄。
我行自南,烈火满林。
日中无禽,雾雨淫淫。
我行自北,烛龙寡色,何枉不直。
我忧京京,何道不行兮?
  其一十三 采蜡(唐·顾况)采蜡,怨奢也。荒岩之间,有以纩蒙其身。腰藤造险,及有群蜂肆毒,哀呼不应,则上舍藤而下沈壑。采采者蜡,于泉谷兮。
煌煌中堂,烈华烛兮。
新歌善舞,弦柱促兮。
荒岩之人,自取其毒兮。

声明:百科屋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2211500201@qq.com
广告位招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