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中文学名:鸡眼草 | 拼音:jī yǎn cǎo |
拉丁学名:Kummerowia striata (Thunb.) Schindl. |
别 称:掐不齐、人字草、斑珠科、公母草、牛黄黄 |
门:被子植物门 | 纲:双子叶植物纲 |
目:蔷薇目 | 亚 目:蔷薇亚目 |
科:豆科 | 亚科:蝶形花亚科 |
族:山蚂蝗族胡枝子亚族 | 属:鸡眼草属 |
形态特征
鸡眼草是一年生草本植物,披散或平卧,多分枝,高(5-)10-45厘米,茎和枝上被倒生的白色细毛。叶为三出羽状复叶;托叶大,膜质,卵状长圆形,比叶柄长,长3-4毫米,具条纹,有缘毛;叶柄极短;小叶纸质,倒卵形、长倒卵形或长圆形,较小,长6-22毫米,宽3-8毫米,先端圆形,稀微缺,基部近圆形或宽楔形,全缘;两面沿中脉及边缘有白色粗毛,但上面毛较稀少,侧脉多而密。
花小,单生或2-3朵簇生于叶腋;花梗下端具2枚大小不等的苞片,萼基部具4枚小苞片,其中1枚极小,位于花梗关节处,小苞片常具5-7条纵脉;花萼钟状,带紫色,5裂,裂片宽卵形,具网状脉,外面及边缘具白毛;花冠粉红色或紫色,长5-6毫米,较萼约长1倍,旗瓣椭圆形,下部渐狭成瓣柄,具耳,龙骨瓣比旗瓣稍长或近等长,翼瓣比龙骨瓣稍短。
荚果圆形或倒卵形,稍侧扁,长3.5-5毫米,较萼稍长或长达1倍,先端短尖,被小柔毛。花期7-9月,果期8-10月。 |
生长习性
鸡眼草生于路旁、田边、溪旁、砂质地或缓山坡草地,海拔500米以下。 |
药用价值
鸡眼草全草供药用,有利尿通淋、解热止痢之效;全草煎水,可治风疹;又可作饲料和绿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