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蜂,也被称为金环胡蜂、地王蜂、地龙蜂、红头蜂、大土蜂等,是一种具有显著特征和高度社会性的昆虫。以下是对大黄蜂的详细介绍:
一、基本特征
- 学名与别名:学名Vespa manderinia,别名多样,如金环胡蜂、地王蜂、地龙蜂、红头蜂等。
- 体型:大黄蜂体型较大,雌蜂体长可达5.0厘米,雄蜂3.9厘米,工蜂4.0厘米。其体表绒毛较少,头部呈浅黄褐色,每节腹部的后缘都有黄色环纹,且末端数节呈黄色。
- 外观:大黄蜂的口器为咀嚼式,触角具12或13节。通常有翅,胸腹之间以纤细的“腰”相连,腹部具可怕的螫刺。成虫体多呈黑、黄、棕三色相间,或为单一色,具大小不同的刻点或光滑,茸毛一般较短,足较长,翅发达,飞翔迅速。
二、生活习性
- 社会性:大黄蜂是高度社会性的昆虫,生活在巢穴中,巢穴通常建在土穴、树洞或石穴中,并有外壳保护。巢穴内分工明确,包含不同职责的个体。
- 食性:大黄蜂主要以食物寻找为生,包括水果、花蜜和其他昆虫。成虫主要以花蜜为食,但幼虫以母体提供的昆虫为食。
- 筑巢时间:大黄蜂通常在3-4月间筑巢,此时是它们活动的高峰期。
三、分布区域
大黄蜂主要分布在中海拔1,000-2,000米的山区,同时在高低海拔地区也有零星分布。它们广泛分布于亚洲、欧洲和北美洲的温带及热带地区。
四、威胁程度
大黄蜂对人类构成一定的威胁,因其具有有力的刺针和咬合能力。当受到惊吓或遭到攻击时,大黄蜂可能会发动攻击。其毒液中含有组胺、五羟色胺、缓激肽、透明质酸酶等成分,呈碱性,毒液可引起溶血、出血和神经毒作用,能损害心肌、肾小管和肾小球等器官。中毒后,受螫皮肤会立刻红肿、疼痛,甚至出现瘀点和皮肤坏死;眼睛被螫时疼痛剧烈,流泪,红肿,可发生角膜溃疡。全身症状包括头晕、头痛、呕吐、腹痛、腹泻、烦躁不安、血压升高等,严重者可能出现嗜睡、全身水肿、少尿、昏迷、溶血、心肌炎、肝炎、急性肾功能衰竭和休克,甚至死亡。
五、防治与应对
- 防治方法:为了减少大黄蜂的威胁,可以采取物理和化学方法相结合的防治策略。物理方法包括清理巢穴、设置屏障等;化学方法则包括使用杀虫剂进行喷洒。但需要注意的是,在防治过程中应避免对环境和人类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 应对措施:如果不幸被大黄蜂螫伤,应立即采取应对措施。由于大黄蜂的毒液呈碱性,因此可以用酸性溶液如食醋进行冲洗。同时,应密切关注伤者的症状变化,如有严重过敏反应或中毒症状应及时就医。
综上所述,大黄蜂是一种具有显著特征和高度社会性的昆虫。在了解其生活习性和威胁程度的基础上,我们可以采取相应的防治和应对措施来减少其对人类和环境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