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中文学名:白屈菜 | 拼音:bái qū cài |
拉丁学名:Chelidonium majus L. |
别 称:土黄连、水黄连、水黄草、断肠草、小人血七、小野人血草、雄黄草、见肿消、水黄连、观音草、黄连、八步紧、山黄连 |
门:被子植物门 | 纲:双子叶植物纲 |
目:罂粟目 | 亚 目:罂粟亚目 |
科:罂粟科 | 亚科:罂粟亚科 |
族:白屈菜族 | 属:白屈菜属 |
形态特征
白屈菜,多年生草本,高30-60(-100)厘米。主根粗壮,圆锥形,侧根多,暗褐色。茎聚伞状多分枝,分枝常被短柔毛,节上较密,后变无毛。基生叶少,早凋落,叶片倒卵状长圆形或宽倒卵形,长8-20厘米,羽状全裂,全裂片2-4对,倒卵状长圆形,具不规则的深裂或浅裂,裂片边缘圆齿状,表面绿色,无毛,背面具白粉,疏被短柔毛;叶柄长2-5厘米,被柔毛或无毛,基部扩大成鞘;茎生叶叶片长2-8厘米,宽1-5厘米;叶柄长0.5-1.5厘米,其他同基生叶。伞形花序多花;花梗纤细,长2-8厘米,幼时被长柔毛,后变无毛;苞片小,卵形,长1-2毫米。花芽卵圆形,直径5-8毫米;萼片卵圆形,舟状,长5-8毫米,无毛或疏生柔毛,早落;花瓣倒卵形,长约1厘米,全缘,黄色;雄蕊长约8毫米,花丝丝状,黄色,花药长圆形,长约1毫米;子房线形,长约8毫米,绿色,无毛,花柱长约1毫米,柱头2裂。蒴果狭圆柱形,长2-5厘米,粗2-3毫米,具通常比果短的柄。种子卵形,长约1毫米或更小,暗褐色,具光泽及蜂窝状小格。花果期4-9月。(《中国植物志》) |
生长习性
白屈菜生长在海拔500-2200米的山坡、山谷林缘草地或路旁、石缝。 |
药用价值
白屈菜种子含油40%以上;全草入药,有毒,含多种生物碱(白屈菜碱 chelidonine,前鸦片碱 protopine,白屈菜红碱 chelerythrine,血根碱 sanguinarine,小檗碱 berberine 等), 有镇痛、止咳、消肿、利尿、解毒之功效,治胃肠疼痛、痛经、黄疸、疥癣疮肿、蛇虫咬伤,外用消肿,亦可作农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