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前谢湾村地处郏县北部,距县城九公里,距黄道镇三公里,是进出黄道镇之咽喉,又是平原向山区过渡的丘陵地带,属侵蚀岗岗地地貌。区域面积两千余亩,现有住户一百七十多户,六百七十多口人。 前谢湾村依山傍水,景色秀美。栖凤岭【万花山】就像展开的凤翅,把古朴静美的村庄里那青瓦石墙、曲街幽巷,轻轻揽护在翼中。青龙河亦像长龙般蜿蜒曲折,绕村而过,千百年来,庇佑着民风淳朴的村民,休养生息。 二零一三年,前谢湾村被评为河南省首届传统古村落。
前谢湾村位于郏县黄道镇中南部。西汉,王氏先人在此建村。“曾名小王庄,在县城西北9.5公里处……”(《郏县地名志》1989年本103页)。东汉时更名“凤落村”,后演绎为“丰乐村”,清代,官方称“谢湾”村(清•同治《郏县志》79页)。1989年郏县人民政府地名办公布为“前谢湾”村。
村背依道教圣地中顶莲花山向东南延伸地带的凤落山(1958年改名万花山)。青龙河自莲花山脚蜿蜒而下,汇青狮潭、红狮潭泉水至象鼻山,呈倒“S”形,南而偏西、西而又东,纳马蹄河、粉浆河水后,南而西、又东、又南出境。前谢湾村恰好在西面山环,北、东、南三面水抱的缓坡地带,背风向阳,排水自然。古时为许、洛通途,为唐、宋古道。据传,当年苏轼从许昌到汝州探望苏辙,就是从李渡口过河,从王小台翻山,经过谢湾村到“上瑞里”西去汝州的。村地理坐标北纬34度02分40.0秒,东经113度09分54.0秒,海拔高度182米。村内现存有古寺庙、古河道、古树、古桥涵、汉代密洞、迷洞、明清小巷、明清古建、汉墓及民国水利工程等。
根据村内居住现状和现存故迹考证结果,前谢湾村建村时间为汉代。后有周姓、徐姓、梁姓迁入,自成格局。村以姓氏上下左右分开,又相互依靠,格局聚落又依山就势,环形布局。路为(半面)街,分开为五部分,各部又以小巷格局自成体系。传统民居多为土木、砖木结构的脊坡式瓦房,全村170多户,真正面南背北者,仅有3家老宅,其他建筑就使用价值而言,也均符合建筑风水理念。建筑类型有土洞、庙宇、官宅民居。传统建筑连片分布,保存基本完好,布局规整。前谢湾背山依水建村,体现了王氏先祖尊重、亲近大自然,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人文理念,把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旨内涵用到了极致。
编号:01年代:清朝名称:庙宇齐圣庙院始建年代不详,重修于清
编号:02齐圣庙院砖雕
编号:03齐圣庙院正脊
编号:04齐圣庙院侧脊
编号:05齐圣庙院龙吻
编号:06齐圣庙院正吻
编号:07齐圣庙院仙人
编号:08齐圣庙院重檐
编号:09齐圣庙院后脊
编号:10上街楼院王丙章宅
编号:11上街楼院王丙章宅西厢房
编号:12上街楼院王立志宅
编号:13上街楼院王立志宅楼屋万字石窗
编号:14上街楼院王立宅楼梯与楼花门
编号:15上街楼院王兆麟故居
编号:16上街楼院王连兴宅
编号:17上街楼院王连兴大门
编号:18上街楼院王连兴偏房
编号:19上街楼院王连兴后宅院
编号:20上街楼院王连兴龙首
编号:21下街王明心宅
编号:22下街王育正宅
编号:23下街王育正宅
编号:24下街王育正宅后墙
编号:25下街王育正宅东厢房
编号:26下街王育正宅西厢房
编号:27下街王育正宅围墙
编号:28下街王忠贤宅大门
编号:29下街王忠贤宅过屋
编号:30下街王忠贤宅后宅
编号:31下街王忠贤宅后宅正脊纪念砖
编号:32王忠贤后宅木隔栅与门楹饰件
编号:33王忠本宅过屋
编号:34下街王忠本后宅院
编号:35下街王中本后宅院砖花
编号:36下街王全成宅
编号:37下街王全成宅砖花与窗户
编号:38下街王照娃宅
编号:39下街王照娃宅上房
编号:40下街王全法宅
编号:41下街王木虎宅
编号:42下街林中迎宅石楼
编号:43下街林中迎宅老式窗
编号:44下街林中迎宅后墙石封檐
编号:45下街林中迎宅砖花瓦当
编号:46下街王沉着走马门楼
编号:47下街王沉着栓马鼻
编号:48下街王沉着上马石
编号:49下街王沉着过屋
编号:50下街王沉着石磨
编号:51下街王沉着临街厢房
编号:52下街王兆祥一进三宅
编号:53下街王兆祥一进三宅临街房
编号:54下街王兆祥一进三宅西厢房
编号:55下街王兆祥一进三宅过屋
编号:56下街王兆祥一进三宅过屋偏门
编号:57下街王小六宅
编号:58下街王小六宅前院东厢房
编号:59下街王小六宅后院东厢房
编号:60王立志老窑洞
编号:61王立志老窑洞内景
编号:62车门院老窑洞
编号:63车门院老窑洞内洞
编号:64徐章老窑洞
编号:65徐章老窑洞内景
编号:66徐章老窑洞洞内耳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