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陡贡村地处关防乡、毗连郝赵村、前岩村、西瓦池村,气候宜人,风景秀丽,人杰地灵,空气好,陡贡村里的所有男性公民只有刘、江两个姓氏。没有别的杂性据传很久以前有董、张、王、蔡等姓氏,现在已经不存在了。300多户,1000多口人
陡贡村位于河北省涉县城北路相距40公里,系关防乡西沟底6.8公里处,为干旱无水深山区,南距匡门4公里,北距南漫驼、西寂寥3公里,东距古台2.5公里。全境10平方公里。2003年耕地面积980亩,均为山坡梯田。人口1150人。每人平均占有土地0.85亩。
陡贡村四面环山,处于深山峡谷,年平均降水量450毫米左右,分布不均,大部集中在七、八月间;其特点是:春季干旱少雨;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寒冷少雪。境内矿产资源除石灰石储量外其余贫乏。
元末时,就有董姓在此居住,至今已有670余年。明嘉靖十六年十月十九日在村东建观音堂时,在“香亭子”上刻有“涉县龙山五里董供村”字样。因元末明初,兵连偶结,瘟疫流行,村民遇难,董姓不知葬迁何方?明成化二十二年,刘战(劉戰)从涉县更乐迁此。后江贞于正德十三年从更乐迁来。另一江姓江太兴于嘉靖年间从古台迁入。明隆庆年间时有蔡姓、郭姓、王姓,以后又有了张姓迁此。现董、郭、蔡、王、张五姓全无。只有刘、江两大姓氏。因此地势山高坡陡,明万历年间改村名为陡贡,是时是让此山坡陡壁作出贡献来养活人们的生存。
饱经历史悠久磨练的陡贡村人,民性是温谦的,风俗是淳厚的,勤于农耕,安居守业,以人为善,朴实节约,虽经朝代更迭,670余年的世事沧桑,诸多兵荒战乱,水、旱、雹、霜、蝗虫、地震等特大自然灾害,众多劫难,但勤劳勇敢、热爱家乡故土的陡贡村人,终于战胜了一切艰难险阻,在这深山沟内,艰苦创业,开荒种地,垒堰修建梯田,不断从事着建设家园和改变自己命运的斗争。
陡贡村人的正义之举
民国13年(1924年),陡贡村20余人英勇地参加了发自河南林县的农民起义军天门会,村里设有文武传师,旗帜鲜明的抗粮、抗捐、抗税,反对官府豪绅的残酷压迫和剥削,周围10余个村庄的青年积极响应,纷纷加入天门会。虽然遭到血腥镇压,但表明了农民群众反抗压迫和剥削的英勇不屈气概。
“七七”事变,国土沦陷,八路军一二九师转战太行,与日寇展开了反侵略战争。民国29年(1940年),一二九师派王平同志进驻陡贡,秘密发展地下党员有:刘金廷、刘谦元、刘永堂、刘其昌、江书余等人,随之建立了陡贡党支部。废除了保甲制宣传,组织群众抗日救亡,并陆续建起了青抗先、妇救会、民兵武委会、儿童团、农会等抗日群众组织。与此同时,发动贫苦农民开展减租、减息、清理旧债运动,有力的打击和消弱了农村的封建势力。
涉县沦陷后,为抗日救亡,1939年17岁的热血青年刘永昌(丁力)毅然南下求学,在大学期间参加了党的地下工作。为了建立抗日统一战线,他曾带领同学们赴南京参加反蒋情愿运动,遭到蒋的全国通缉。后碾转到八路军军队中任要职,随军转战南北。
本村江乃昌等数十名有识青年,投笔从戎,奔赴抗日前线参战,1945年9月20日在磁县中马头杏花村与日寇激战中,光荣殉国。
在8年抗战、3年解放战争中,陡贡村入伍和参战青年近100余人。直接参加了平汉、豫北、上党、太原等11次战役。在平汉战役时,全村50余名民兵组成战斗队、担架队、奔赴前线,随同主力部队战斗。在此期间,党支部发动群众,交纳公粮,做军鞋、军衣、运输军用物品、站岗、放哨、除歼反特,从人力、物力等各个方面全力支援了前线,为革命战争胜利作出了贡献。
民国35年(1946年)陡贡村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广大贫下中农从地主富农手中分得土地213.5亩,房屋80余间及其他浮财,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翻身得解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通过互助组、初级农业合作社、高级农业合作社,1956年实现了农业集体化,划时代由土地私有制制度变革为集体所有制。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陡贡村的变化
陡贡村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艰苦奋斗,使一个贫穷落后的陡贡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经经济体制的过分集中统一、平均主义和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挫折,致使各项事业发展缓慢,但在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首先在农村实行经济体制改革,进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力发展商品经济,推行各项富民政策,极大的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和创造精神,各项事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新局面。
1:饮水工程:建国前,遇旱年,人畜饮水都要到古台,往返得10余华里。畜驮、人担,可古台只有水井2眼,故称好汉井,老少弱者,一天挤不上一担水。曾有一老汉一天挤了一担水,快到家时不小心跌倒把水洒了,一气之下,上吊自尽。建国后,陡贡村民在党和国家大力支持下,建蓄水池两个,容量得5000立方米;打水柜、水窖760多个,夏季将水蓄起来,基本解决了村里的人畜饮水,结束了干旱年往返10华里畜驮、人担的历史。
2:电力建设:1965年陡贡村开始自磨电;1986年高压线进村;特别是2001年农网改造以后,彻底解决了农村照明、动力等用电负荷问题。村里电视机已基本普及,电话全村已有85门,液化气也开始进入家庭。现在真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坐在沙发上,便知天下事。
3:交通运输:要想富、先修路;1983年将通往古台的5华里路从北山根改道南边,并扩宽路面。又于2001年将路面水泥硬化,建成了乡级公路。彻底结束了几千年以来的崎岖、羊肠小道的历史。现在陡贡村个户拥有两辆大客车、两辆出租小汽车、一辆大卡车。使村民的出行、燃料、购买物资十分方便。每天均有外来的和本村的经商户,粮、油、采、蛋等以及收购的小商、小贩。真是一派繁荣景象。
4:人们生活衣、食、住、行的变化:建国前,糠采半年粮,民众中流传着:“一天不吃糠、肚内无主张”,“早晨糠、中午糠、晚上稀饭照月亮”。建国后50年代到70年代末,每年吃国家返销粮近20万斤。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等一系列富民政策,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陡贡村人面对人多地少、十年九旱的现实,走工、农、商相结合的模式,农闲时外出打工经商,农忙时回家种地。现在全村外出从事打工、经商者293人;在本村自组建筑队4个,80余人,占村总人数的32.5%。人们的生活水准有了明显改善。2003年人均*******元,信用社个户存款103.2万元。较1980年8.35万元增长了11.4倍。白面、大米已成为村民的主食;烧的是液化汽加蜂窝煤,做衣80%买外加缝纫机,坐的是沙发椅,看的是有线电视节目;大部分村民都住上了小洋楼。消费结构已向高档化发展。
主要农产品:樱桃、豆瓣菜、水稻、莲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