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白杨村地处歙县东北,山川相隔,历史上白杨人出入徽城习走南门,因此俗称歙县南乡。白杨村实为一兰花形带状盆地,由两条主溪发源,至新桥头汇流。西北最高峰望洋尖海拨820米,与邻县绩溪临溪镇接壤。人口四五千人,由上下几个自然村组成,吴姓居多,汪姓次之,人曰“白杨十八村”。
四面环山,田园风光。历代先人开山铺石连通外邑,形成古道胜迹,碑亭遗存。域内主要作物为水稻,茶叶、蚕桑、竹笋及少量水果干果李、桃、枣、杨梅、板粟之类。
人文昌隆,民风淳朴。徽商后裔遍及苏杭,读书成龙也十家有三,手艺务工各行其道,新楼旧宇交相辉映,腊归春别聚散匆匆也时下之景也。
距县城 25公里
白杨是个典型的盆地,进出白杨五条路线都要翻越山岭。顺时针依次为:蔡坑岭、长坑岭、后岭(最平缓)、小阜坑岭、环联岭(又称环岭凹,岭北是绩溪石榴村地界)。
与萌坑、后岭、显村、绩溪县临溪镇高车、石榴村界邻。境内有望洋尖、玛 琅尖、大金尖、和尚尖、竹坑尖等山峰,峰岭环卫,形成近 30平方公里白杨源盆地。盆地上有 30 里白洋川,15里新上川,汇东源、西源、上川源、水马源、土塘源、小坞源诸水,注入华源河。
白杨,亦作白洋、白羊。先居有白、杨、许、马、查、梅、李、吕、凌、董、章、方、祁、 余诸姓。明代以后,程、汪、潘、王、胡、吴等姓陆续迁入。明清有“白杨十八村”之说,即有 白存、白考、杨家山、李家青、坑口、枫树里、东村、西村、梅干、查家湾、许马、杨家湾、塘 内、黄村坞、竹林里、槠树湾、凌家坞、胡家等自然村。咸丰同治年间战火,使许多村毁为瓦砾, 人口锐减,户不成村。
唐属长乐乡白杨里,宋、元、明因之,清属长乐上乡,明清并属三十四都二图、三图,三十 五都五图。民国 21年(1932)属北岸区,时志载有白洋、方祁、上祁、竹林、新桥头、西村、上 村、汪村八个自然村,分属景贤保(辖 12甲)、竹林保(辖 15甲)、梅西保(辖 8甲)、枫林保(辖 10甲)。民国 28年属民德乡,民国 30年属德源乡,1949年 5月,属显杨乡。1950年 7月属八区 (大阜),1952年 6月分属白杨乡、新桥头乡,1955年 12月属新桥头乡,1956年 3月属白杨乡, 1958年属北岸人民公社,1959年属白杨管理区。1961年属白杨人民公社,1983年公社改乡皆属, 1992年 3月属北岸镇。古之白杨今设上祈、方祈、新桥、上村四个行政村。2005年,四个行政村 共有水步头、西村、汪村、新桥头、上祁村、横 、岭脚、柏树坞、上村、杨家山下、下村坞、 方祈、上汪、坑口、对面、桥头等自然村,计 34个村民组,1598户 4338人。
白杨自然景观奇异,小坞峰有两片数丈巨石兀立,从二巨石外首傍山北行,有双崖对峙,间 容一人通行,名之为凹门。 凹门西行二里许,有峭壁悬崖,临空突出数十丈,上有瀑布飞流,崖 下有可容数百人石穴,昔时石穴旁有庆云庙,或因庙名崖为庆云崖。附近有岩溶洞,有的洞中有 洞,有的洞中有水。崖前即连接徽州、绩溪、旌德的白杨古道,沿线有一线天、老鹰岩、手杆山、 双龙形、象鼻崖、石狮崖、美女照镜、木鱼山、虎门、老虎凸、睡美人、棺材潭、石壁墙、药材 石、棺材盖、碰头石、望夫崖等奇异胜境。相传手杆山曾被岳飞斩断“手臂”,破了风水,于是有 民谣云“白杨竹林里,陈年吃腊米,斩断手杆山,艾草连根吃”。药材石以有奇异药效而名,俗语 云“坐坐药材石,终生无病疾”、“石上靠一靠,无病活到老。”棺材潭为象形石槽,上有一汪绿水 注入,淙淙不绝,棺材盖是凸鼓的巨石,有形家说“材盖两分开,富贵再不来”,也有形家说“先 见棺材后见盖,子孙万代不衰退”。
手杆山附近,有两脉山岭腾跃而来,在河边山路对峙,人称双龙口,龙嘴岩、龙舌岩惟妙惟 肖,过往行人顿生恐怖之感。传言古代有二轿夫在双龙口失踪,遂在“龙颈”建神庙以镇,又将 龙口山路移至山腰,形成神镇双龙胜迹。附近铁岩湾山崖上有狭长石槽,相传朱元璋屯兵厩马于 此,人称马嘶坑、马槽。
人文胜迹亦多,庙宇旧有褒忠古寺(汉建)、汪王庙(前身为方仙翁庙)、泰伯社庙、大圣庙、 龙胜庵、莲花庵等。莲花庵山门内,每隔一丈横铺一块刻有莲花的石板。村各有水口,水口皆建 桥关锁,多为单孔小石桥,其中安人桥上建有桥亭,玲珑别致。遍布山岭路口的路亭、茶亭、庙 亭今存 8座。
目前有大白公路一日四趟连通歙城,上午6.30,7.30由白杨发出,8.30,10.30由歙城返回;下午12.30,13.30发出,14.30,15.30返回白杨。新辟白北公路渐近通车。